2025年4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我院与《语言文字应用》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五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活动。报道内容如下:
4月19日至20日,第五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主题为“语言智能与技术的发展、应用及使命”。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亦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荀恩东、科大讯飞副总裁汪张龙、北京大学教授詹卫东担任本期“论学”导师,30余名青年学者参加。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出席开学式并致辞。芮国强指出,应充分发挥语言智能技术的工具优势,深度融合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助力数字中文建设。焦伟表示,江苏省始终将语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期“论学”将为江苏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推动全省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作开学致辞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语言文字事业特别是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要主动担当时代使命,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和更加包容、积极的姿态,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及创新应用的创造与开发,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位“论学”导师分别作释讲报告。杨亦鸣以《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生成的比较》为题,深入分析了当前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语言能力方面的进展与局限,指出了未来语言模型发展的可能路径。荀恩东围绕《大模型时代对语言学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AI技术对传统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与新的研究范式,强调语言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汪张龙在报告《大模型技术发展及在语言教学中的典型应用》中,系统介绍了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其在语言文字领域的创新应用。詹卫东围绕《知识驱动的合成数据研究》,阐述了知识驱动型数据合成方法在语言模型训练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识与数据融合的研究新思路。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重点围绕推进“数字中文”建设同青年学者作工作交流。全面系统解读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文件研制背景意义,以及加强数字中文建设的理念、思路、政策和行动,提出将数字中文建设作为服务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突出重点,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据要素价值,着力推进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着力推进创新应用与规范安全,着力推进新型中文服务体系构建与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完善。 在“青年论学”环节,四位特邀青年学者分别作重点发言。张永伟在报告《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语料库的建设与展望》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语料库建设的新方法与新挑战。李斌围绕《智能时代的语义计算演进研究》,系统梳理了语义计算技术的演进脉络,分析了大语言模型时代语义计算的发展方向。于东的报告《大语言模型价值观偏好与风险评估研究》,从儿童阅读的视角关注大语言模型的价值观偏好问题,提出了系统性风险评估框架。朱祖德的报告《语言知识融入数据的阿尔茨海默症快速筛查》,展示了语言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论学还设有“集体研讨”“对话辨析”和“论学述评”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智能与技术发展”“语言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大语言模型发展与应用”开展研讨交流讨论。 第五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由《语言文字应用》杂志、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实验室、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承办。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
报道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8dbf7f8d7df24fa58a2ab6f885d69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