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News

同栏目信息Column’s Other Info

  • 新文科教学改革研讨会暨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揭牌仪式在我院成功举办

  • 2022-03-30

Research Update

2022328日下午,新文科教学改革研讨会暨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揭牌仪式在我院四楼报告厅举行。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省教育厅党组原副书记、原副厅长丁晓昌教授,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钱进教授,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和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喀什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淮海地区师范联盟的周口师范学院等22个单位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新文科与基层教学组织革新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赵鹏教授主持。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钱进教授致欢迎辞,向各位来宾介绍了我校以本为本加强“四新”建设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的情况,及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和江苏省虚拟教研室各1个的建设成果。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郭新宇调研员高度肯定了我校在新文科教学改革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对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并详细解读了江苏省《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的要求。

随后,钱进副校长和杨亦鸣教授为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揭牌。该教研室是我校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在语言学教师团队基础上,联合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石河子大学、喀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和出版社成立的。虚拟教研室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语言学概论》,有成员22人,含教授14人、副教授8人。多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人才工程,团队曾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研室在高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对优质教学资源需求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坚持“以本为本”,通过原创内容推进知识体系革新、教学资源建设,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新模式,形成东中西部全国形成优秀青年教师发展新路径。形成了“目标—团队—平台—质量”为一体的三棱锥模型,棱锥上的四个点分别是:1)集成多元目标,既有学生培养、教研提升,也有东西部高校交流融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语言学教学水平等目标;2)集成多学科团队,以普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古代语言、英语等具体语言的教学团队,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3)集成多类平台,既有高校也有出版社,既有东部发达地区高校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还集成了各单位丰富的课程资源;4)质量体系,以持续改进为原则,构建目标达成、团队发展、平台建设的教学质量监控发展体系,建成全国性的语言学教师交流社区和精神家园。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丁晓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等三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丁晓昌教授作了题为《大力培养语言+”的新文科交叉融合拔尖人才》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一是要从国家战略行动的高度认识新文科建设,二是要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位人文学科方向,三是要以学科优势特色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他特别指出,杨亦鸣教授团队以历经30多年研究形成的原创新型大语言学观理论为指导,面向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需求,融裁内容生产成果形成全新知识教学体系,推动新文科人才高品质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形成了新文科改革的江苏师范大学范式。

胡小勇教授作了题为《在线教研的方法和机制》的报告,他剖析了信息技术与疫情双重影响下传统教研形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借助海量互联网资源和新一代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质量升级的路径,介绍了高效开展在线教研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并就将在线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与教学需求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发在线教研内生动力进行了探讨。

杨亦鸣教授作了题为《新型大语言学观与新文科探索实践》的报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科学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语言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介绍了团队原创的新型大语言学观理论。杨亦鸣教授带领团队自1994年起在国内开拓了神经语言学、工程语言学方向,走多学科交叉道路,构建了“语言机能-语言系统-语言技能”的新型大语言学观,提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遗传结构决定的、由大脑神经回路驱动并通过语言效应器来实现的人脑机能,建立了关涉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软实力、关涉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科技硬实力和关涉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的中国特色语言学全新架构,并由此凝练出了人脑语言能力研究、机器语言能力研究、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研究、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提升与社会共融研究、国家语言能力提升与规划研究等五大科学问题,通过知识生产形成了一批原创标志性成果。三是介绍了依托全国首个“语言学+人工智能”新兴专业开展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的情况。团队以原创新型大语言学观为指导,构建了融合语言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数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形成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分级训练目标和模式,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推动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以培养“语言学+脑科学”和“语言学+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

在主题研讨环节,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云路,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郑伟,郑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司罗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以中,西南大学文学院艾红娟,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朱祖德等6位专家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3个主题进行了发言。

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充分体现了虚拟教研的特点,是国内率先推进虚拟教研室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有力响应了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于328日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虚拟教研建设要求。研讨会就新文科教学改革作了深入的研讨,进一步明确了面向新时代的文科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途径;围绕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了学科知识革命给教学带来的重点变化,尤其是落实到教研层面探索了信息技术在推进以语言学课程为代表的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方法与措施。研讨会就虚拟教研室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作了充分的讨论,为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提供了参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