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语言类型学、普通语言学、语法学
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和平路57号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邮政编码:221009
电子邮件:jinlixin.shisu@gmail.com
男,1953年8月出生于上海,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99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留任上海外国语大学。1993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7年任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3月—2001年2月任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2年12月应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大学邀请作学术访问。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任韩国朝鲜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任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教授。2017年9月至2019年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2019年5月起任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序号 | 成果名称 | 出版单位、或刊物名称、刊期 | 时间 | 署名 | CSSCI |
1 | 短时记忆机制对语义记忆的制约 | 《语文论集》(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86 | 独立 | |
2 | 语句形成过程的心理模型假说 | 探索与争鸣 | 86 | 独立 | |
3 | 试论偏正复句的等级分类 | 教学与科研(陆丙甫) | 86-2 | 第二 | |
4 | 关于“向心结构”定义的讨论 | 语文导报 | 87-7 | 独立 | |
5 | AV式顺序定语刍议 | 汉语学习 | 87-5 | 独立 | 是 |
6 | “那么”的词类问题 | 中国语文 | 88(2) | 独立 | 是 |
7 | 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 | 汉语学习 | 88(1) | 独立 | 是 |
8 | 关于多重复句的层次问题 | 汉语学习(陆丙甫) | 88(5) | 第二 | 是 |
9 | 浅谈汉语的“个性”与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价值及其发展对策 | 北方论丛 | 88(6) | 执笔 | |
10 | 语句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汉语学习 | 89(4) | 独立 | 是 |
11 | 板块的语义约束及有关的语句形成和语句理解问题 | 《语文论集》百家出版社 | 89 | 独立 | |
12 | 英汉时地状语的一致性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90(2) | 独立 | 是 |
13 | 紧紧把握语言学跳动的脉搏 | 云梦学刊 | 90(2) | 第二 | |
14 | 试说《试说焦点视与散点视》 | 语文建设通讯 | 90(12) | 独立 | |
15 | 后分句不用“就”连接的语句条件 | 华文世界1990(58)(台湾) | | 独立 | |
16 | 关于向心结构的理论 | 《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 | 90 | 独立 | |
17 | 语法研究的精密化和主语内涵的嬗变 | 汉语学习 | 91(3) | 独立 | 是 |
18 | 对现代汉语主语的再认识 | 烟台大学学报 | 91(3) | 独立 | |
19 | 国外语言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外语界 | 91(3) | 第一 | 是 |
20 | 国内有关语言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讨论 | 中文自学指导 | 91(7) | 独立 | |
21 | 论微观语言学 | 外国语 | 91(4) | 合作 | 是 |
22 | “语流语法分析模式”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 汉语学习 | 92(2) | 独立 | 是 |
23 | 句法研究中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 | 汉语学习 | 92(5) | 独立 | 是 |
24 | 修辞学研究的新视野 | 《修辞学论文集》(6)河南大学出版社 | 92 | 独立 | |
25 | 形式、意义和“三个平面”问题刍议 | 语文研究 | 93(1) | 独立 | 是 |
26 |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论纲 | 学术交流 | 93(1) | 独立 | |
27 |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简论 | 汉语学习 | 93(2) | 独立 | 是 |
28 | 把OV在L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 中国语文 | 93(5) | 独立 | 是 |
29 | 语法的内涵 | 云梦学刊 | 93(2) | 独立 | |
30 | 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 | 外国语 | 93(6) | 独立 | 是 |
31 | 简论语法结构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94(1) | 独立 | |
32 | 补足语和修饰语 | 语文研究 | 94(2) | 独立 | 是 |
33 | 论语法的多维研究 | 现代语言学,语文出版社 | 94 | 独立 | |
34 | 现代汉语的结构分析和句型 | 《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94 | 合作 | |
35 | 方经民的现代语言学方法论 | 语文研究 | 94(4) | 独立 | 是 |
36 | 汉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与语法结构散论 | 《中国文化与世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94 | 独立 | |
37 | 句法结构的功能解释 | 外国语 | 95(1) | 独立 | 是 |
38 | 结合具体语境的句法分析 |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 | | 独立 | |
39 | 从《孽债》的沪方言谈起 | 修辞学习(刘大为等) | 95(3) | 第二 | |
40 | 一场关系到语体学方法论转变的讨论 | 修辞学习 | 95(4) | 独立 | |
41 | 意合语法批判 | 北方论丛 | 95(5) | 独立 | |
42 | “Posi有N”和“Posi是N”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95(2) | 独立 | 是 |
43 | 意合语法批判之二 | 汉语学习 | 95(6) | 独立 | 是 |
44 | 名词短语内部的形式分析和功能解释 | 外国语 | 96(1) | 独立 | 是 |
45 | 功能与解释的交会 | 语言文字应用 | 96(1) | 第一 | 是 |
46 | 关于配价研究的定位问题 | 汉语学习 | 96(4) | 独立 | 是 |
47 |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96(4) | 独立 | 是 |
48 | 功能解释语法的解释程序和配价研究 | 外国语 | 97(3) | 独立 | 是 |
49 | “再”和“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 | 中国语文 | 97(3) | 独立 | 是 |
50 |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 | 中国语文 | 97(4) | 独立 | 是 |
51 | 动词的语义域及其价语的推导 |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 | 独立 | |
52 | 语用因素对句法结构的制约 | 《语文论丛》(5)上海教育出版社 | 97 | 独立 | |
53 |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98(1) | 独立 | 是 |
54 | 网络浏览器的外语教学 | 外语电化教学 | 98(2) | 独立 | 是 |
55 | 选择使用“把”字句的流程 | 汉语学习 | 98(4) | 独立 | 是 |
56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殊性 | 《对外汉语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98 | 独立 | |
57 | 听力课教学的现状与革新 | 《对外汉语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98 | 独立 | |
58 | 对外汉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实现 | 《对外汉语论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98 | 独立 | |
59 | 现代汉语“了”研究中语义第一动力的局限 | 汉语学习 | 99(5) | 独立 | 是 |
60 | 关于一些普遍的语序现象的解释 | 当代语言学 | 99(4) | 独立 | 是 |
61 | 现代语言学及其语法学的追求 | 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 | 99 | 独立 | 日本 |
62 | 与句法有关的语句语义研究 | 语文论丛(6)上海教育出版社 | 00 | 独立 | |
63 | 简评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学》 | 外国语 | 00(4) | 第一 | 是 |
64 | 文革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 书屋 | 01(3) | 独立 | |
65 | 语言的世界观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 《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 01 | 独立 | |
66 | 试论认知功能教学法 | 《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邵菁) | 01 | 第二 | |
67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科学属性及其内部结构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 02(1) | 独立 | |
68 | 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 世界汉语教学 | 02(1) | 独立 | 是 |
69 | 现代汉语中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 | 《对外汉语教研论丛》(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02 | 独立 | |
70 | “把字句”的配价成份及其句法结构 | 现代中国语研究(4)日本 | 02 | 独立 | 日本 |
71 | “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03(2) | 独立 | 是 |
72 | “着”、“了”、“过”的语法难度、使用频率及其教学顺序 | 《中国语文学论集》 | 03(24)韩国 | 第一 | 韩国 |
73 | 语言学的经验科学性质 | 语言科学(2)科学出版社 | 03 | 独立 | 是 |
74 | 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 汉语学习 | 03(5) | 独立 | 是 |
75 | 漫谈理论语法、教学语法和语言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表述方法 | 《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03 | 独立 | |
76 | 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 《汉语时体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 | 04 | 独立 | |
77 | “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 |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04年6月 | 独立 | |
78 | “没”和“了”共现的句法条件 | 汉语学习 | 05(1) | 独立 | 是 |
79 | “是……的”、“是”和句尾“的”的功能及其句法条件 | 《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 05 | 独立 | |
80 | 阅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和方法 | 《对外汉语阅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 05 | 独立 | |
81 |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本位观的讨论 | 《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语言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 05 | 独立 | |
82 | 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06(4) | 独立 | 是 |
83 | 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 外国语 | 06(5) | 独立 | 是 |
84 | 预设的两大领域及形式表达系统 | 修辞学习 | 06(5) | 独立 | |
85 | 双命题结构把字句的论元配置 | 东方语言学 | 06 | 独立 | |
86 | 从汉字造字法到汉字中的人体文化 | 对外汉语教学论丛 | 06 | 独立 | |
87 | 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词汇语义选择 | 语言科学 | 07(3) | 独立 | |
88 | 系统方法和现代汉语的介词及副词系统 | 对外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 08(4) | 独立 | |
89 | 双音节词声调配对与普通话声调发展趋势及外汉语音教学的一些对策 | 中国语文学论集-47(韩国) | 08 | 合作 | |
90 | 试论行为类型、情状类型及其与体的关系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08(4) | 独立 | 是 |
91 | 从语义特征分析到行为类型分析 | 长江学术 | 08(4) | 独立 | |
92 | 对Reichenbach时体理论的一点补充 | 中国语文 | 08(5) | 独立 | 是,获奖论文 |
93 | 语法理论的技术应用价值评判 |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08(4) | 独立 | |
94 | “时”“体”范畴的本质特征及其蕴含共性 | 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商务 | 09 | 独立 | |
95 | 中国修辞学的重新定位和研究方法的更新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09(2) | 独立 | 是 |
96 | 理解和生成中的句法操作 | 语言学研究(北大,高教社) | 09(7) | 独立 | |
97 | 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 | 中国语文 | 09(5)387-398 | 独立 | 是 |
98 | 普通话声调教学的一个可行性策略 | 中国语文学论集(韩国) | 09(57) | 第一作者 | 韩国 |
99 | “教师、教材、教法”内涵和外延的逻辑分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09(5) | 独立 | 是 |
100 | 关于“时”的定位和“体”的类型的一点意见 | 东方语言学 | 09(5) | 独立 | |
101 | 语法描写的逻辑形式 | 语言科学 | 10(1) | 第一作者 | 是 |
102 | 论蕴涵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描写和解释对应关系的个案分析 | 中国语文(陆丙甫) | 10(4) | 第二作者 | 是 |
103 | “时”“体”的类型刍议 | 第三届肯特岗汉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 | 2010-12 | 独立 | |
104 | Charles N. Li等“论汉语完成体标记词‘了’的语用驱动因素”中某些观点商榷 | 当代语言学 | 2010(4) | 第一作者 | 是 |
105 | 补语和Complement | 外语教学与研究(邵菁) | 2011-1 | 第二 | 是 |
106 | 试论隐喻的理解程序 | 当代修辞学 | 201104 | 独立 | 是 |
107 | 普通话声调调型的本质及拼音简写规则策略 |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11-4 | 第一 | 是 |
108 | 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 | 世界汉语教学 | 2011-4 | 独立 | 是 |
109 | 普通话混合语语序类型的收益与代价 | 现代中国语研究 | 2011 | 第一 | 日本 |
110 | VO-OV语序与相关语法参项组配研究分析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2011 | 第一 | 韩国 |
111 | 蕴含共性的假设论证与语法特异性解释 | 现代外语(于秀金) | 2011-4 | 第二 | 是 |
112 | 从与OV-VO相关和不相关参项考察普通话的语序类型 | 外国语 | 2012-2 | 第一 | 是 |
113 | 左右分枝结构配置的功能分析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2-4 | 第一 | 是 |
114 | 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 | 民族语文(李占炳) | 2012-4 | 第二 | 是 |
115 | “三教”中的教学法枢纽 |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 | 2012-10 | 独立 | |
116 | 语体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 | 当代修辞学 | 2012-6 | 第一 | 是 |
117 | “就/才”句法结构与“了”的兼容性问题 | 汉语学习 | 2013-3 | 第一 | 是 |
118 | 论“是……的”和“是”以及“的” | 东方语言学 | 2013(13) | 独立 | |
119 | 动词类型和施格、通格及施语、通语 | 外语教学与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2014-1 | 第一 | 是 |
120 | “就”与“才”主观量对比研究 | 语言科学 | 2014-2 | 第一 | 是 |
121 | 自然话语中重复现象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互动与共鸣——语言科技高层论坛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4 | 独立 | 会议论文集 |
122 | 修饰语与核心词结构配置的类型学诠释 |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14-5 | 第一 | 外语类核心 |
123 | 韩语汉字词与汉语学习者汉语能力提高的策略 | 国际汉语教育:教学资源与汉韩对比 | 2014 | 独立 | 会议论文集 |
124 | 俄汉时体的类型学蕴涵共性假设 | 外国语(于秀金) | 2015-1 | 第二 | 核心 |
125 | 关于“就”和“才”若干问题的解释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5-6 | 独立 | 核心 |
126 | 关于时体类型的思考 | 中国语文法研究(日本) | 2015卷 | 第一 | 日本 |
127 | 时间词标志的编码共性 | 外国语(于秀金) | 2016-1 | 第二 | 核心 |
128 | 普通话混合语序的类型学证据及其动因 | 汉语学习 | 2016-3 | 独立 | 核心 |
129 | 普通话形容词用“的”与“很”的统一解释 | 中国语言学报 | 2016 | 第一 | |
130 | 普通话句法中的“通语” | 东方语言学 | 2016 | 独立 | |
131 |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英语学习成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外语学刊(葛娜娜) | 2016-5 | 第二 | 核心 |
132 | 动结式的四分系统及其施格特征考察 | 新疆大学学报(王忠祥) | 2017-1 | 第二 | |
133 | 2013-2014年中国语言类型学研究综述 | 东北亚外语研究(叶爱) | 2017-1 | 第二 | |
134 | 普通话“NP的VP”非限定动词假设 | 国际学论丛(韩国,ISSN:20925239) | 2017(总25) | 独立 | |
135 | 汉语语法中的老大难问题与论元配置模式 |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视野 | 2017-8 | 第一 | 文集 |
136 | 语言类型学的相关性研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吴建明) | 2017-4 | 第二 | 核心 |
137 | 界限体和进程体的类型学分析 | 语言类型学集刊 | 2018 | 第一 | |
138 | 复续义“又、再、还、也”的句法语义特征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8-5 | 第一 | 核心 |
139 | 语言类型学:传统、现代与当代 | 高等日语教育 | 2018 | 独立 | 辑刊 |
140 | “把”字句的结构功能动因分析 | 汉语学习 | 2019-1 | 第一 | 核心 |
141 | 广义语法形态理论的解释力 | 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 | 2019-2 | 独立 | 核心 |
142 | 英汉双宾结构分析 | 新疆大学学报(唐晓东) | 2019-3 | 第二 | 核心 |
143 | 普通话“NP的VP”的句法语义实质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9-4 | 独立 | 核心 |
144 | 汉语语序的类型学特征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4 | 独立 | 扩展 |
145 | 中国境内名词短语语序的地理类型和区域类型格局 | 东方语言学(柳俊) | 2020-20 | 第二 | |
146 | 英汉主从句语序分布对比研究 | 外国语(叶爱) | 2020-4 | 第二 | |
147 | 完整体与阶段体的类型学内涵与外延 | 当代语言学 | 2020-4 | 第一 | 核心 |
148 | 施通格论元组配类型的逻辑分析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0-6 | 独立 | 扩展 |
149 | 普通话修饰语语序及其移位潜能等级 | 语文研究 | 2021-2 | 第一 | 核心 |
150 | 英语的时范畴是二分时抑或三分时?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21-3 | 第三 | 核心 |
151 | Perfective aspect and perfect aspect,The case of Russian and Mandarin Chines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8:2,2021,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2021 | 第一 | |
152 | “名包动”理论的逻辑问题 | 外国语 | 2022-1 | 独著 | 核心 |
153 | 汉语动词的典型性等级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22-2 | 独 | 核心 |
154 | 普通话动词与“了、过、着、在”的组合与限制 | 汉语学习 | 2022-3 | 第一 | 核心 |
155 | 地理分布、气候特征对语言结构模式的影响 | 南开语言学刊 | 2022-2 | 独 | 核心 |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语言研究中的数学方法》(第5-6章翻译),商务印书馆,2012
《语言类型学教程》(与陆丙甫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语言类型学探索》,商务印书馆,2017
《语法分布描写——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对Reichenbach时体理论的一点补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论文),2010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
《语言类型学探索》,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