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至8月3日,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语言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涉及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生物科学、手语翻译、特殊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等多个专业的近50名优秀听人和聋人大学生参加了本届夏令营。
本届夏令营的主题为“语言学与实验科学”,旨在培养大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为此,夏令营主办方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学术讲座,本科生、研究生学术沙龙,聋人语言研究与社会共融漫谈,实验室参观,实验体验及数据处理观摩,文化学习,智力运动会,联欢晚会,营员小组讨论与汇报等。夏令营活动全程提供手语翻译。
7月30日18:30,举行夏令营冷餐会,夏令营营员在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实验楼五楼大厅用自助餐。餐后,夏令营欢迎酒会暨预备会在实验楼411室举行。营员通过介绍室友及室友胸卡设计理念很快熟悉彼此,并评选出了本届的夏令营营长。随后,所有营员参加了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7月31日8:30,夏令营开营仪式在实验楼四楼报告厅举行,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刘俊飞主持。开营仪式上,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余光武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并对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进行了介绍。随后,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李倩南老师代表已被我院录取的第四届夏令营营员(目前正在英国交流学习)与本届夏令营营长完成了营旗交接仪式。最后由营长代表本届夏令营营员致辞。
7月31日9:00,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教授做了题为“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兼谈中美贸易摩擦”的学术报告。杨老师从人类的语言发展史、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建设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中美贸易摩擦中体现的两国语言能力建设状况、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能力建设扮演的重要角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诠释了语言能力建设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语言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启示了语言研究的社会服务性所在。此外,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苏金智教授、朱祖德教授、刘洪涛副教授、耿立波副教授及山西大学文学院王为民教授也先后奉献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内容涵盖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方言学、语言习得研究等多个领域。
8月1日上午,在“本科生、研究生学术沙龙”中,由我院教师指导的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持人许梦杰同学、张森同学、王彭同学、吴国伟同学,先后向营员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后营员们还就项目的选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另一边平行活动“聋人语言研究与社会共融漫谈”,由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聋人教师胡晓波主持,学院白建娥博士、助教李培、陈钢(聋)和研究生曾晚晴、尉涵等分别从手语能力对大脑的影响、手语语音参数与词汇识别、手语学习及手语翻译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聋人营员热烈的讨论。
夏令营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学习活动。在露水晶莹和阳光微曦清晨爬云龙山,站在观景台俯瞰徐州全貌,连同云龙湖的大气磅礴之壮阔一起尽收眼底;游徐州楚王陵,初识汉代三绝之美,感受汉墓的建筑美、汉兵马俑的写意美和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汉代的生活美和文化美;也行走在师大泉山校区的校园里,聆听师大声音,感受师大文化。
本届夏令营中,营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共结成了七个小组,他们通过讨论与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学院为每个小组配备了一名相关领域的指导教师。在8月3日上午“营员工作坊”中,七个小组分别汇报了本组的研究问题。通过投票,“选择全对”组的“中国手语地区词汇表达的南北方比较研究”(指导教师:李培)、“666” 组的“手语在艺术传播里的艺术表达”(指导教师:曾晚晴)和“Four Percent”组的“语法优先还是语义优先?——汉语并列式复合词存取的神经机制研究”(指导教师:余光武)分别获得了前三名。第一、二名小组每位成员均获得了由杨亦鸣教授主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第三名小组每位成员获得了《语言科学》最新一期杂志。很多营员都表示,自己第一次为了研究一个问题熬夜到凌晨,体验到了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体会到了互相合作的乐趣,更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不少听人营员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接触到聋人群体,原来他们的生活也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多才多艺,更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主办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自2014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过五届,共吸引了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200余位优秀大学生报名参加。